南红玛瑙的历史文化底蕴

近些年来,南红玛瑙持续走俏,成为众多收藏者眼中的香饽饽,很多收藏者认为南红之所以受欢迎,并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特征,还在于它具有厚重的历史感。对于收藏者来说,了解藏品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项必修课。那么南红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底蕴呢?

想要了解南红的历史,首先要了解其历史发展的源头。考古学家发现,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金沙国,就有了利用南红玛瑙制造贝币的工艺,在金沙遗址中,他们发现了现在存世最早的南红贝币,这也就证明了在3000多年前的青铜文明时代,南红玛瑙已经成为重要的饰品,而且它的开采和加工工艺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。

而南红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则是在距今约2500年的古滇国,因为靠近南疆这一南红发源地,古滇国对于玛瑙使用更是频繁。古滇国的墓葬中玛瑙饰物出土很多,有红玛瑙、白玛瑙、灰白色条纹玛瑙和浅红色缠丝玛瑙。大多半透明,玻璃光泽(抛光所致,断面当是胶蜡质感),有不同的式样。事实上,在古滇国整个王朝大约500年历史中(战国末期到西汉后期),南红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器物,它被制成各种长素管,甚至出现了印度河谷的蚀花技术。可见那时候,滇人就以南红玛瑙为贵了。

虽然古滇国最终走向灭亡,南红材质却得以保存和遗传下来,后来有人在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遗址上发现了一些南红珠子,说明那时候南红玛瑙已经开始出现在贸易市场。接着考古学家又在宋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瓜形南红珠。可见在古滇国之后的这段时期,南红实际上仍然得以流传当然南红玛瑙的大规模出现,实际上是在它进入藏区之后。当时很多藏区贵族和教徒喜欢使用红色的倒枝珊瑚,但这种珊瑚只产于日本海峡和台湾海峡,而当时的海上贸易相对困难,因此红珊瑚根本不能满足广大藏民对于红色的寄托,于是藏区人民开始用南红玛瑙来替代。这时南红真正开始以批量生产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,成为众多信徒和藏民的随身佩饰,也开始真正走向繁荣。

尽管南红主要出现在西藏等地,但是人们对于南红的认显然跨越了地域限制。在明朝,南红开始出现在一些正史典籍中,而且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,比如徐霞客在自己的《徐霞客游记》中第一次提到了云南保山的南红玛瑙。接着明万历年间的徐应秋在他的《玉芝堂谈芸》中记载,“生南方者色正,红无瑕;生西北者色青黑,谓之鬼面”,“红色者为重,内有五色缠丝者胜之”。由此可见,在明代,人们对南红玛瑙颇为推崇。

到了清朝,由于雍正皇帝喜欢藏区文化,于是南红开始传入清廷,被用来制作朝珠、念珠玉管、摆件和其他一些装饰品。这时南红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一个顶峰,比如清朝的“凤首杯”和“红白鱼花插”就是其中的精品。但是在乾隆时期,由于朝廷对雕刻工艺、玉石材料的选择标准非常高,当时大量绺裂的保山南红被淘汰掉,使得收藏级的南红作品无法继续制作,传世的作品也就逐渐从历史视线中消失了,以至于大家认为南红在清乾隆时绝矿。

其实,云南保山一直出产南红矿料,只不过材料的绺裂瑕疵过多,无法应用于玉石加工,现代的真空注胶工艺虽然可以改善这一情况,却破坏了南红的天然性,因此出现的一些作品都难以让人满意。而随着完整度相对较好的四川凉山南红、甘肃迭部南红,以及金沙江南红的出现,才改变了这现状,南红玛瑙得以正式回归,并再次出现繁荣迹象,成为市场投资的新宠。

(0)
星无尘星无尘
上一篇 2023-02-28
下一篇 2023-02-2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